「北投燃土碳,鶯歌燒碗盤,大溪滷豆乾,三峽出爐鰻」
那個飄著小雨的天,來到鶯歌小鎮。
立在半山腰上的鶯歌鳥巨石,是鶯歌小鎮地名的由來,
歌小鎮著名的陶瓷工藝,早期的技藝均從中國大陸陶師傳承而來,
所使用的坯土採自尖山附近,使得尖山埔地區成為名聞遐邇的陶瓷重鎮,
讓鶯歌小鎮冠上「台灣景德鎮」的美譽。
鶯歌陶瓷博物館為台灣首座陶瓷產業博物館,於2000年11月26日開館啟用。
博物館的建築結構係採用清水模、鋼骨架及透明玻璃穿透內外環境,
使其空間產生延伸和虛實的變化,呈現質樸的美感。
以台灣近200年來窯業技術演遞與常民文化,
建構了台灣陶瓷文化的主體性和展示內涵。
同時,以教育服務為導向,結合資訊科技,
塑造各種陶瓷情境,讓陶博館形成知性感性兼具的博物館。
走進去就被這窯吸引,
是水里蛇窯承製的窯。
旁邊的置物櫃因為有了陶板顯得特別的有氣質,
每個數字擁有不同的圖案。
牆上這些裝飾都是可以"燒"窯的材料
以圖示人、陶瓷與風火水土的奧妙關係
走過連結走廊
又看到台灣另一樣產業,
從代工累積了堅強的製造與設計的實力,進而自創品牌。
這裡也有來自高雄大樹的三和瓦窯,倍感親切。
這是在高屏舊鐵橋附近的瓦窯,部分建物已於2001年被列為歷史建築。
曾造訪過對這些一點也不陌生
缸甕的印記也是有學問的,
是舊時代代工品牌的重要標誌。
骨董碗盤,
留在過往的記憶裡..
品牌記憶
品牌故事
有了這些造型圖案,
上廁所將會增添不少趣味。
美國建國200年紀念餐盤也是出自台灣
歷任總統都在盤子上
精緻度
質感
都要拍拍手
好美的油桐花茶罐
小虎
小豬
磁貓
陶貓燈具
這組命名為~慵懶的貓
現代的人物質豐富,衣食無缺,但壓力與日俱增。
特別設計這款療傷減壓作品,
貓頭部分可自由擺飾,姿勢不同產生不同心情,
時而慵懶,時而調皮,在夜光下伴人入眠,達到減壓安撫心靈帶來平靜。
在館裡只能用眼,當然不能去變換貓頭的部分,
只能在旁觀賞,並領略設計者的心。
板頭村也在這裡耶 !
充滿童趣
陶磁藝的歷史悠久,
它不只是藝術品,也是日常用品 ,
與生活緊密連結。
吃過午餐來到陶瓷老街
這條老街重新規劃整修過,看起來一點都不老,
一家家陶瓷店吸引著目光,假日遊客絡繹不絕,
老街成了徒步區,充滿欣欣向榮的氣息‧
來到這裡怎能錯過手拉坯,
經師傅講解後開始拉出自己的手感。
做了屬於自己的作品,
這條老街有很多做手拉胚的地方,價格都一樣,
手拉坯100元,燒窯150元,
不管幾件作品同一地址都運費150元,
就等著作品送到家。
畫上屬於自己的印記,
竟然不約而同畫上小虎和嘟嘟。
鶯歌小鎮的漫遊時光,在街巷裡,
眼流連於各項陶器鋪拼出來的這條街,
有時專注於商品本身,
有時眷戀著陶器與花草的組合,
帶給我們一個個的驚喜。
這回逛的意猶未盡,
下回還要再來慢慢的挖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