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淡風輕
在晴空下相遇
瀰漫在空氣中的是海的味道
像斗笠的是白皙而耀眼的鹽堆
印在水中的身影
鮮明美麗
這是..
來自大海的禮物
起因..
海水與陽光相戀
歷經無法「鹽」喻的苦
愛的結晶
進入北門鄉間小道,兩邊盡是一畦畦的漁塭和小聚落,
走到底, 井仔腳瓦盤鹽田就在信仰中心..興安宮前。
下車看見這般的天空,
感受到由海水、陽光、魚塭、鹽田交互混雜、 烘罩的氣息,
馬上能了解這裏為何能成為鹽鄉 !
台灣鹽產以往採用傳統的天日曬法,
雖然四周環海,但並不是哪裡都適合曬鹽,
評估後,以乾、雨季明顯的西南海岸最適合。
因而,西部沿岸從嘉義布袋到台南七股之間分佈著廣大鹽田,
七股、北門、布袋是台灣三大日照鹽場。
由於製鹽成本過高又是看天吃飯的產業,不符經濟效益,
因此台鹽陸續關閉各地鹽場。
在濱海國家風景區努力下,
讓原已「收灘」許久的北門瓦盤鹽田舊地,重現新風貌。
整修好的鹽田紅磚道、瓦盤格、一畦畦鹽田層次分明,
鹽田鐵道、板車重現,周邊設置有涼亭、洗手台,
以預約方式提供導覽解說。
鹽田上放置許多集鹽用的大耙與挑擔,
遊客可下鹽田體驗傳統曬鹽過程,
喜歡的話還可以帶一包粗鹽回家當紀念。
雖然台灣的晒鹽已不具經濟價值,
但台灣現今保留最完整也最古老的鹽田,
仍以另一種形式,顯現出嘉南平原的鹽鄉之美。
這些鹽場先後卸下產鹽任務,
如今來到井仔腳鹽田,看不到昔日忙碌景象,
平緩如鏡的鹽田水光倒映天色,一派寧靜平和氣象。
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北門鄉的第一座鹽田,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
原為清朝的瀨東鹽場,1818年遷至現址後,至今未再移位。
有如棋盤般的瓦盤式鹽田,有別於鄰近鄉鎮的鹽山風情。
井仔腳鹽田是「瓦盤」鹽田,與七股鄉的「土盤」鹽田有所不同。
瓦田以人工敲碎後的碎酒甕片拼貼而成,呈現出馬賽克般的色彩,
鋪在鹽田結晶池,以隔離土壤與粗鹽,
將結晶從瓦盤上以器具刮下,即是未加工的粗鹽。
由於瓦片確實隔離了泥土,可採收到更潔淨的粗鹽;
且在瓦盤上的結晶時間短、成鹽速度快,
只能以人工收成,無法以機器替代。
一格一格的正方形是結晶池(埕格仔)。
鹽田和農地一樣需要休息,收過幾次鹽之後得停止曬鹽,進行整地工作。
鹽工要確認瓦盤縫接處是否密合,修補後再以石碾整平。
鹽田中長長的「鹽收仔」好吸引人
來到鹽田,
就該走入鹽田。
可以選擇要赤腳走入未乾的池,
還是走入乾的池。
拿起鹽收仔,
感受鹽工滋味。
焠鍊..
烈陽下的一顆顆結晶來之不易!
想起..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 」
過程的辛苦..
箇中滋味,我想曾在這片土地上流著汗水,
辛勤採鹽的老鹽工和鹽女最清楚 !
鹽田池底的瓦片反射著夏日午後的日光,
反射出深褐色的馬賽克光芒,形狀不規則卻平整的美麗,
瓦盤上遍佈著細白如雪的鹽晶,水面閃耀著雲影漂移的粼粼波光。
在涼亭躲太陽時突然看到前方聚集很多人
這是重現鹽工收鹽場景,
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雇來的鹽工,上班時間就在鹽田裡工作,
讓遊客體會,也讓愛攝者拍照。
怕太陽的我還是忍不住去了一些
看他們的動作好熟練阿
看著這麼美的天空好想看夕陽,
還有一段時間,在附近享受慢遊時光。
北門鹽田不像七股鹽山那麼出名,遊客也少多了,
喜歡這種從容而愉快體驗鹽田的感覺。
比起被各式攤商與遊樂設施包圍的七股鹽山,
井仔腳的鹽田更可愛、更真實 !
雖然已經規劃成休閒景區,這些鹽也僅供觀光之用。
雖然只是象徵性,有著延續當年曬鹽的精神意涵,
也保存了台灣的在地精神。
旁邊賣東西的攤販不多,遇到曝鹽這首詩,
訴說著井仔腳曝鹽200年的滋味~「曝鹽的日子 生活鹹鹹有滋味」
看到「海鳥仔陪阮唱歌詩」時,
才聽到阿伯說..現在正是「燕鷗飛舞秀」的時候,
我們決定留下來看夕陽是對的 !
太陽與海交織出的鹽味..虱目魚乾
等待著天色的變化
待續..
井仔腳瓦盤鹽田..台南市北門區永華村井仔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