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通往靈魂深處的一把鑰匙,
帶引著我們通往安定的所在。
心靈的寄托,堅定的相信。
因為相信,始終如一。
因為相信,心甘情願。
因為相信,默默奉獻。
離開阿姆坪生態園去沿著北橫公路緩緩攀升,路經三民村,
看到路標寫著基國派教堂,於是又彎入產業道路了。
初次在琪琪的格子中看到這座教堂身影時,就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想著哪一天可以來拜訪這座教堂,這個機緣終於到了。
要找到教堂還真不簡單,
午後,這村子一片寂靜,好像這兒的人都出門了,門上掛把鎖,
差點找不到人可問,還好我發揮鍥而不捨的精神循聲找人,
問了兩三個人繞了一大圈之後,終於看到一座教堂。
可是這不是我印象中,以石塊堆砌而成的基國派老教堂,
是間有著馬賽克磁磚外牆的教堂。
這座教堂還真特別,靠路邊算後邊,
牆上有個大大的十字架。
進了門之後繞一圈到後面才看到前門,
是基督長老教會三民教會。
跟我從小長大的教會一樣是基督長老教會,自是有一份親切感。
前門面對山谷,幾步之後就是圍籬。
前庭沒有很大的空間,這樣的取向令我有點疑惑
無人在的教堂,繞了一圈出來,
看到路旁立的牌子。
牌子上有介紹基國派老教堂,
卻看不見基國派老教堂在哪裡?
又問了一個路人說.. 從對面這條小路進去,
不知是颱風過後,還是年久失修,
入口處牌樓上頭竹子斷裂,旁邊竹籬笆倒下,
有點破舊又沒人管理的感覺。
步道倒是鋪得很好,
兩旁滿是綠草綠樹,蝶兒飛舞其間。
大約5分鐘就看到老教堂了,
看起來好堅固又完整的老教堂,
走出我的記憶,就佇立在眼前的天地雜草間。
幾面斑剝的解說牌,
訴說著幾許滄桑。
與荒湮漫草中的老教堂第一眼的接觸,
心頭有悸動也有淡淡的感傷。
「基國派老教堂」位於讀法阿(Tuba)大窩部落,
其地原為漢人基國派( Kyak0Pai )所居,故名,
又因附近產魚藤,亦名塔巴( Tapa ),在文獻上通稱「基國派」。
基國派老教堂也就是舊的三民基督長老教會,
由孫雅各牧師、 陳忠輝牧師、美國青年軍等籌措經費,黃榮泉牧師設計,
於1963年12月15日完成,
是家戶分工,從蝙蝠洞旁的溪中搬運石頭,合力建造成的石頭教堂。
也是讀法阿(Tuba)部落的信仰中心。
大約十坪的教堂在寬闊的台地上,
顯得小巧玲瓏而精緻。
入口採方圓交疊的方式,
象徵著「通往天堂之鑰」。
立面的弧形曲線則象徵「雲端」
教堂典雅而古樸優美,
因而被文建會評選為台灣歷史百景之一。
老教堂當初因為坪數太小,村民另換得旁邊的一塊地建了新教堂,
老教堂和旁邊的一圈地,就換給了漢人地主。
漢人地主想將破舊的教堂拆掉,
也許,這些美麗的石頭還可以賣一點錢,
然後,這塊在山中的兩百坪地,可以蓋一棟山居。
故事被報社的記者報導出來,配上拍的一些照片,
一間美麗的石頭所建的老教堂,埋沒在荒煙蔓草中,
屋頂雖已全然破損,石頭的牆面卻仍然挺立,
屋頂的十字架在湛藍的天空下,顯得孤獨又聖潔。
文化局的同仁閱報後,驚覺保存老教堂的重要, 但那是私人土地,要想保留,困難重重。
在教堂前,提出與地主合作重建這座老教堂的可能性,
談判進行半年後,地主同意由縣政府文化局重建,
以六年的時間經營這座教堂成為泰雅文化的中心,並同意九年之內經營方向不變。
文建會將之列入中央 93 年度的地方文化館計畫,還獲得 250 萬元的經費補助。
修繕好塌陷的屋頂 ,94年終於讓這老教堂重新面世,名為「基國派老教堂文化會館」。
老教堂有段風華再現的時光,不過這回去時已經關館。
因為鄉公所與地主協調這塊地的買賣,地主出價太高,
雙方談不攏,目前又恢復任其荒廢的情形。
這樣的景象,令人不勝唏噓,這應該是很值得保存的!
站在老教堂可以望見新教堂,
原來..老教堂和新教堂遙遙相對,
我知道新教堂的大門為何會面對山谷了,
那是屬於新教堂與老教堂之間那一份斷不了的情!!
如當地人papalagi 說的..
新教堂是我們寄望透過信仰的純真帶給我們部落永恆的新希望,
老教堂則是陪人成長,一直埋藏在我們心中那個無邪童年與青春,
以及父母、yutas、yaki在物質缺乏的年代裡對於信仰的真摯的奉獻。
這一份基於信仰的純粹是我們部落最重要的資產。
不知老教堂未來的命運如何??
真摯的希望這原屬於讀法阿(Tuba)部落族人重要而美好的資產能保留下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