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東埔日月雙橋,
沿著台21走,
看到羅娜部落的指標,
就這樣轉個彎..
路旁滿滿的綠,
一片又一片,綿延到玉山下的葡萄架,
有著藍天白雲來陪襯,這山中的葡萄園是這麼的美麗,
又停下腳步來欣賞..
走入開放式的葡萄園中,
小小新綠的葡萄正在成長。
數以萬計白套子形成一片袋海,
又是個豐收的好年冬。
從棚架葡萄葉的縫隙看出去就是美麗的大自然,
令我想起曬柿餅的景觀,
卻比曬柿餅更壯觀、更自然、更充滿了生命力,
這裡充滿的是不斷在長大的生命和無窮的希望阿 !
漫步在葡萄園裡,偶有騎著機車的原住民朋友經過,
會看看我們這兩個陌生人,但不是像看闖入者的眼光,
想必他們也知道我們只是友善的旅人。
秋到,
台灣處處有豐收,
處處有喜悅
雖然天災無情,
但只要肯努力,
眼前不就是最好的實例 ?!
然後,看到小小的圓環和牌樓,
就知道羅娜部落到了..
入部落左側有一大片停車場,
我知道羅娜部落有個很出名的聖誕節慶典,
對他們來說如同過年的節日,
樂於分享的族人歡迎大家來共享歡樂的氛圍,
聖誕夜時除了出外的遊子回鄉也有很多外地人來,
這停車場可能就是要讓遊客停車的吧!
看到面對著視野極好山谷的那輛坦克車,
突然想到賽德克巴萊裡的場景,
當然現在只是裝飾用的了。
羅娜部落涵蓋陳有蘭溪中游,是全省最大的布農族部落,
海拔約900~1000公尺,人口數約一千八百人,五百多戶,
除了少數漢人之外皆為布農族人,
而布農族分五大社群,羅娜村則為布農族之郡社群。
日據時代,日人為便於管理,
將原住民在郡大、陳有蘭溪畔的布農族「郡番」,
逼迫其遷徙至羅娜,是信義鄉的統治中心。
民國39年光復後,行政轄區改為羅娜村,
當時曾在村裡栽種牛樟樹,
目前台灣農業試驗所則在此設立本土原生植物保護區。
走進部落裡,
代表布農族的彩繪和壁畫在牆上隨處可見。
牆面上有布農族的招呼語「Mihumisang」~「米呼米桑」,是「你好、謝謝、再見」的意思。
還去問大女孩是u -ninang什麼意思
真害..換成羅馬拼音就熊熊忘記了
大女孩於2011/11/04 11:09 回應
米呼米桑 烏你囊
上次不就教了..這裡是羅馬拼音..
u -ninang(烏你囊)--感謝(祝福詞)
這二句結合在一起您好..感謝..之意
我發現這裡的每一幅畫裡,
不管是狩獵的豐收..
農耕的田園,家居生活裡,
黑狗總是隨在側,
果然是最忠實的夥伴!
我想跟布農族人把動物植物都當人般的看待一定是有關係的,
好的關係是好的循環,更是緊緊的相依賴。
烤山豬的分享文化,
因為認識了大女孩,讓我對原住民的文化有點小認識。
背著豐收的小米回家
他們背孩子的方式是這樣的
搗麻糬
可愛版的台灣黑熊
花草不是很刻意的,
但每株都欣欣向榮,
這是種恩賜。
因為簡單,所以散發著自然美。
九重葛恣意的嫣紅,
就像我們那天漫遊在村裡的感覺,
只要願意,藍天下的那份寧靜隨手可得,
只要願意,能體驗到的總比想像中的更多..
下篇繼續漫步羅娜部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