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滿目林木青翠蓊鬱,

以動人的姿態迎接我們,

處處瀰漫著芬多精的通體舒暢,

不由得像在樹間跳躍的小鳥,腳步輕盈起來..

 

 

林田山林場位在花蓮鳳林鎮森榮里,

日據時代因為紅檜、扁柏等林業資源豐富,因此被稱為「森坂」,

森坂意指「森林密植的斜坡」,日語發音就是「摩里薩卡」。

直到現今,老一輩的人還是習慣將這邊稱為「摩里薩卡」。

 

 

由於開發較晚,

加上曾經在光復後取代其他資源漸竭的三大林場而成為主要伐木基地,

林田山也因此成為當年工作福利最好的地區。

伐木最盛時,區內聚集了4、5百戶人家2千多人口,

並設有幼稚園、小學部、醫務室、福利社、米店、洗衣部、理燙髮部、消防隊等等設施,

中山堂裡頭還有兩部電影放映機,每個禮拜,居民都有免費電影可以看,

名氣大到連附近光復鄉與鳳林鎮上居民都會騎幾個小時腳踏車特地來此開眼界。

 

 

相較於八仙山、阿里山、太平山等等台灣三大林場,

花蓮林田山不管是木材產量、伐木時間與歷史等等,都無法與其相提並論,

不過,林田山吸引人之處主要在於這裡保存了最完整的伐木基地與景觀,

很容易就能將人帶進那種伐木的歷史場景。

這個舊稱為「摩里薩卡」的台灣第四大林場,近年來在當地文史工作室努力下,

儼然已經成為追尋台灣伐木記憶的最主要場景。

 

 

走進林田山就像是走進綠意裡,

也走進了時空的入口。

 

 

一棟棟日式房舍,

盡在眼前。

 

 

彷彿那人來人往的摩里沙卡,

依然在那群山之間,

依舊繁華如當年。

 

 

現今的林田山風貌與九份相似,有著濃厚的懷舊感卻少了那份熱鬧與熙攘。

因伐木全盛時期的繁華小山城..摩里沙卡,

如今已風華褪盡,成為人口嚴重外流房舍頹塌的蕭瑟社區,

只留下一些日式建築物仍屹立於林田山的繁花綠意間。

 

 

一個個的斑駁,

訴說著一個個絢爛的曾經。

 

 

沿著緩坡拾級而上,踩踏著落葉,

一旁原本頹圮的運木鐵道,

在重整下煥然一新,卻也保留了古老原味。

 

 

咖啡色枕木

鐵軌

綠草地..

 

 

過往與現在的時空交錯,

是淍零,

也是新生。

鐵道延續著軌道的記憶..

 

 

舊火車頭鐵道車庫

 

 

退休的舊機關車,

其主要用途在運輸林田山林場建設所需資材,

及運送山上砍伐的木材。

 

 

走入歷史的古蒸汽火車頭

旁邊牆上還有屬於林田山的彩繪。


 

 目前隸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之「萬榮工作站」

 

 

文史展示館~介紹林田山林場的故事



 

木雕館

林業雕..原民刻..森板畫


 

裡面的木雕

 

 

後方喜愛的角落

 

 

日本式木造魚鱗黑瓦房上長滿青苔,

  舊宿舍,好像還有人居住。


 

在古老的場景中坐下來

 

 

美麗中

帶給人淡淡寂寥的哀愁..

 

 

越是了解它昔日的風貌,

更是倍感唏噓。

 


 

忘記腳傷再拾級而上,

吸引著我往上的雅致建築,座落在山腰間,

雲在山頭飄,

如人間樂土,不染紅塵。

 

 

是由原來的高階主管宿舍改建而成的..林田山社區咖啡館



 

遇見杜鵑花



 

從踏入園區後,

處處可見林田山社區人爲自己的鄉里所做的努力,

實在令人感動。

 


 

運輸產地原木的「森林鐵道」


 

 

舊鐵道下的粗粗枕木樑柱也是一景

 

 

至高點的旭東亭

可遠眺東海岸旭日東昇。


 

亭內對聯:

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綠水本無憂因水皺面

山原來是不會老的

水本來是沒有什麼煩愁的

但..因外來因素會受影響

 


 

 

文末細細品味..流籠的告白~葉日松

穿梭在雲山之間

匆忙的行程  看盡人間繁華

已成煙雲的  是無數的秋冬和春夏

童年的夢境  早已飛向天涯

林木列隊而來  我的生活沒有空暇

看日出   讀夕陽  還要陪工人畫彩霞

小小的摩里沙卡 讓我鷹揚風發

生命的弧線  串連森坂的每一戶人家

激情過後   寂寞不是我唯一的牽掛

我所眷戀的   還是那支古老而優閒的吉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