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義鄉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日據時代屬阿猴廳,台灣光復後於民國35年成立鄉政區域
因當地屬排灣族「拋茅馬克」群,意思是「祖先發祥地」,故定名為「來義鄉」
鄉內有來義、義林、丹林、古樓、文樂、望嘉、南和等7個部落,人口在屏東縣8個山地鄉中排名第一,也是原住民部落最多的鄉域
新來義部落
凡那筆、莫拉克颱風重創後,來義東西部落、義林及大後部落、喜樂發發吾部落等部分族人,遷居至平地永久屋,稱為「新來義部落」又稱南岸農場
地理上位於新埤鄉內,但行政區屬於來義鄉的「飛地」(exclave)
山坡上有座高聳明顯的地標,是彩繪著「祖靈之眼」的大水塔,望向部落的祖靈之眼意謂著「眷顧、保佑族人」
新來義部落石板屋,有原民工藝家的作品展覽
新來義部落產銷中心是原民的文創工藝的行銷平台,提供部落風味美食,二樓設置部落文物及影像展示區
處處可見排灣族文化元素特色,是個寧靜充滿工藝藝術美的部落
延伸閱讀~
古樓社區
來義鄉的每個部落入口,都有宏偉的牌樓與圖騰,而古樓更為來義鄉的入口
「五年祭」是排灣族的重要祭典,其中以古樓部落舉辦的規模最盛大也最傳統,更是具有代表性的活動
相傳祖靈每5年將透過祭師的儀式下凡回到自己部落與家人歡聚7天,並以刺福球儀式為整個5年祭典的最高潮
刺中最後一顆福球者即是部落英雄,祖靈也將祝福部落英雄往後五年福氣享通
鄉公所、 代表會、分駐所、戶政事務所、衛生所、服務分社、來義郵局、 電信局交換所及屏客公司來義終站都位於古樓,是來義鄉行政中心所在地
中正路的「祖靈屋」,是排灣族宗教信仰中心,具歷 史文化價值空間也是部落共同的資產,更是部落居民共同的記憶
社區內大部分均為原住民,民風純樸,宗教信仰多以基督教天主教與祖靈信仰為中心
部落中有祖靈屋、教堂其分布大 多於社區傳統聚落當中,原住民重視祖靈信仰,相信祖靈居住在山上會保護族人豐收
丹林吊橋
來義曾以五多「吊橋多、圖騰多、 瀑布多、 溪蝦多、 溪哥多」而聞名
大大小小的吊橋不下10座,其中丹林吊橋是早期來義村與丹林村間的重要通道, 全長約305公尺
如今雖被水泥橋取代交通運輸功能,但因丹林吊橋造型優美,功成身退後轉型為觀光吊橋
站在吊橋上遠眺大武山、青山綠水,黃昏時看夕陽西下很具情調,又稱「情人橋」
橘色加上對比強烈藍色勾勒出原住民圖騰,丹林吊橋與新的丹林大橋遙遙相對
丹林大橋為斜張鋼纜脊背橋,全長346公尺,造型很有特色,是綠色山林中一抹溫柔的粉紅
丹林部落,這裡也有土雞城,還有卡拉ok的歌聲傳出
丹林部落制高點俯瞰,眼前猶如寧靜悠閒的一幅畫
過丹林渡假村,一路下山,兩旁有很多鳳梨田
繞一大圈,來到平地接枋寮回程,從美麗山林回到凡塵
延伸閱讀~
愛作夢的貓 joci,歡迎加入一起賞美景啖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