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 花園.步道.古蹟
占地約56公頃、全國規模最大的「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
建築與空間形式頗具特色,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與休憩區,並有戲水池區
時序已入冬,天氣涼爽,人潮趨於和緩,周邊交通不塞車也好停車,在園區內的參觀品質也更好
很適合賞玩拍照、親子遊玩踏青,來趟人文知性之旅
「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是日治時期的原台南水道,興建於1913至1922年間
2002年列為台南縣定古蹟,2005年指定為國定古蹟,整修後重新開放,可一窺台灣早期重要的衛生公共建設
門票:全票100元、半票50元、免費
水道博物館規劃為密林區、花園區及博物館區
前兩區保留原台南水道園區內本有的豐富自然生態及山上苗圃,以綠地、植栽及花園搭配古蹟建築,形成兼具文化深度與慢活環境的整體氛圍
展區分A、B、C三個館,有室內咖啡廳與戶外飲料小吃
走在園區,可見不少從漁光島來的大型藝術裝置,放在山上跟海邊有不同的韻味,一樣都好拍照
淺淺的戲水池和老樹下白石,是小朋友的最愛(只能堆石頭不能亂丟喔
老樹遍布,環境清幽,三棟主建築都在視野裡
三位水道名人的Q版立像迎接,是威廉‧巴爾頓、濱野彌四郎與八田與一
正好遇到導覽解說,也聽了一下
被譽為「台灣自來水之父」的英國人威廉・京恩蒙特・巴爾頓於1896年受台灣總督府延聘擔任衛生工程顧問,與學生濱野彌四郎在台灣各地從事衛生及水道建設之調查工作
1899年巴爾頓因病至東京治療,濱野彌四郎則留在台灣陸續完成基隆、台北、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主要都市的水道計畫及建設,「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亦是濱野彌四郎的學生
園區中的雕像為濱野彌四郎,總計於臺灣奉獻23年,陸續完成基隆、臺北、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主要都市的水道計劃及建設,奠定臺灣現代化發展之基礎,居功厥偉
然後又被藝術裝置吸引,塑膠管做的球很有創意,從裡外看各有不同的感覺,都很好拍
A館 快濾池室
二戰後因人口增加、用水量大增,日治時期水道設施不敷使用,增建了快濾池室
快濾池室是地下一層、地面一層之加強磚造建築,外牆淺綠裝修拉毛處理形成特殊質感,屋架則為典型純木造正同柱式桁架,地下層目前還保留完整快濾池管線
其功用是使用砂粒、礦石等粒狀濾料,對原水進行快速過濾,以便截留水中懸浮固體、細菌、微生物等雜質,完成過濾程序產生淨水
互動裝置
通過潛望鏡可看到地下水流動的情形
地上有整體配置圖
後方地面為透明玻璃,可見地下室管線配置也是好拍照之處
B館 快濾筒室/辦公室
紅磚建築快濾筒室,挑高屋頂上的木桁架跨度高達16.3公尺,在水平橫樑中間以鋼索增加抗拉力
屋頂挑高是為了排除室內機具所產生的熱氣,兩側開了多面窗戶排氣,屋架採太子樓的設計,利用浮力通風原理將熱空氣往室外排出
中央擺設快濾筒機具的濾過器室,兩邊排列十四座來自英國的快濾筒,歷經百年風霜,幾乎沒變
彷彿一處時光隧道,安靜地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值得細細品味
側邊則是化學加藥室及後方的試驗室、暗房、消毒室、辦公室等空間
紅磚迴廊、林蔭下休憩區,散發著悠閒的氛圍
休憩區有多棵少見的巨大羅漢松
口渴了,買瓶奶茶來喝,不便宜就是
C館 送出唧筒室
沒有B館那麼鮮亮,磚牆面帶著泥跡,是想塑造出些許歲月滄桑感吧
室內有4組唧筒機,由濾過器室快濾後的清水,會先匯集到北面的第二唧筒井進行水量調節,之後藉由此處的唧筒機,將水輸送至地勢較高的淨水池區
除了主要的唧筒室之外,還包括:設備維修室、凝氣室、火力發電室及變壓器室等,提供唧筒機動力的相關設備
戶外也有個販賣休憩區
小朋友鑽過來穿過去的碉堡,蹲下來可拍到不同的視角
整個園區整理得很好,回程走入密林區
又是個好拍照的場景,鏡裡鏡外虛實對話
走一趟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見證日治時期衛生工程的現代化,深具歷史意義
體認當時水道建設的艱辛,也瞭解市府在古蹟維護上的用心,是個值得深度旅遊的景點
2019/10
延伸閱讀~
山上 原台南水道-淨水池區 歐式城堡 失落的天空之城/台南景點 私房景點
愛作夢的貓 joci,歡迎加入一起賞美景啖美食^^
FB : 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
地址 : 台南市山上區山上里山上16號
電話 : 06 578 1900
開放時間 : 9:30-17:30,16:30以後停止售票(每週二休園)
全票100元、半票50元、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