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故鄉情..

雖然老公從小就跟著父母移居高雄,

但嘉義縣布袋鎮永安里大寮還是有很多叔伯親戚。

鄉下地方民風純樸,居民不多,感情也特別濃,

是永遠的故鄉。

 

 

記得30多年前去戶政事務所辦理結婚登記時,

承辦的小姐只問我要不要冠夫姓,卻沒問我要不要改籍貫 。

我沒有冠夫姓但籍貫變成嘉義縣了,

於是..這裡變成我的第二故鄉。

 

 

位屬台灣西部濱海地區,是漁鹽之鄉,

沿著十七號省道要進入永安里前,

路旁有家很著名的海產餐廳~英賓餐廳,

很多人專程來此吃海產大餐。

 

 

布袋鎮是嘉義縣開發最早的地區,舊稱布袋嘴,又稱冬港。

是清康熙年代,位於八掌溪口,大坵田沙嘴東南岸濱瀉湖的一個內港,

諸羅縣志載有:「冬港商船到此載五穀,難出青峰闕,入於海。」

所指「冬港」就是現在的布袋港。

清乾隆年間布袋發展成一內港街庄,

九龍里香火鼎盛的嘉應廟以及永安里的永安宮皆建於此期間。

 

 

「永安宮」是大寮的信仰中心,供奉李王、徐王千歲,

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或八月十五為一年一度的祭典,

因居民信奉永安宮所供奉神爺,所以這裡就叫「永安里」。

地形平坦,土壤較鹹,擁有農田與漁塭種植與養殖。

也因此,我們常吃到這裡的漁產。


 

「榕」可以說是最有台灣鄉土味的樹木了,

土地公廟旁榕樹下,濃綠的樹蔭在酷暑裡提供了幾許清涼。

不過永安宮後的「榕公」卻不是榕樹,而是土沉香。

土沉香樹種已被「農委會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研究單位

在「台灣的稀有及瀕危植物」中評定保育等級為「瀕臨絕滅」的程度。

這棵土沉香老樹樹齡約為300年,

是目前台灣地區所發現的土沉香樹種中最老的一棵,十分珍貴與難得。

可惜的是老樹生長區域範圍十分狹窄,環境也有點雜亂,

期待現任的里長也就是我們的阿姨,能給老樹一個更好的生長環境。

讓大家以後來到布袋港附近,

也能彎進來看看這棵「活國寶」、「活的自然文化古蹟」。

 

 

在村裡走走,

看到有些房子改建成樓房,

有些房子屋牆傾毀蔓草橫生,

鄉下地方人口外流真的蠻嚴重。

不過也因此沒受到外來的影響,保有純樸的風貌,

得失之間,我想一時也很難定奪。

 


老公說..這是婆婆家那頭的祖厝,

蓋的頗具規模 。

 

 

旁邊的斑駁小房有味道

 

 

保有的是最自然的懷舊風情

 

 

回到故鄉的心情,

那份自然的喜悅與平靜交織著..

 

 

用心、用眼、用鏡頭,

去發現故鄉平凡中不矯作的自然美。

 

 

其實這趟是為送女兒的喜餅回來的,

社區巡禮後往布袋港去。

 

 

蠻醒目的指示標誌,

清楚的表達出布袋鹽田魚鄉情的意象。

 

 

在往第三漁港的路旁巧遇曬烏魚子

 

 

烏魚子可說是台灣的代表性食品之一,

烏魚分為野生與養殖,過去台灣有7成烏魚子都是野生,

台灣烏魚的養殖史約只有60年左右。

野生的烏魚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地進口,包括美國、大陸、巴西等地,

一種就是從北一路往南游,游到茄萣至東港一帶產卵的本土野生烏魚。

 

 

台灣人開玩笑說..烏魚吃日本的、住日本的,

等到吃飽喝足要生寶寶了,就主動游到台灣來,

說台灣是寶島可非浪得虛名 !

每到冬至前,烏金就自動送上門來,

日本人還要花大把銀子,買台灣的烏魚子回去。

 

 

很多人一聽到「野生」的,就認為是好或貴,

因為「自然就是美」,但這麼說只對了一半,

以野生烏魚來說,覓食機率不一,肥瘦品質不一,

因此有人說..要能取得本土野生肥美的烏魚子,

就跟娶到一位美嬌娘的機率一樣,可遇不可求。

 

 

因海洋漁業資源枯竭,導致野生烏魚產量不穩定,

近年來台灣養殖漁民及加工業者努力,

養殖烏魚的烏魚子風味和口感在飼養條件與製程不斷改良提升之下,

已不輸給野生烏魚子,已成為市場的主流,大大滿足市場所需。

由於原料選擇~肥滿度或成熟度,

與加工製作方式~日光曝曬、熱風乾燥、入鹽比例有不同,

最終呈現的烏魚子風味與品質也各有千秋。

 

 

在這裡看到的就是最自然的烏魚子製作過程。

從採取卵巢→清洗→綁線去血→

 

 

鹽漬→脫鹽→壓模整形→反覆曝曬

 

 

成品→真空包裝→冷凍保存

 

 

從開始宰殺,到完成烏魚子成品,

其接觸到烏魚子過程大約要50次之多,

要吃一塊美味的烏魚子真是不簡單呀!

 

 

在這裡工作的阿桑很習慣面對鏡頭,

還跟我們解說..野生的烏魚子比較小顏色也比較深,

果然跟我們想像中不同 !

 

 

在第三漁港繞了一圈,

已建好很大的漁港似乎沒什麼動靜,

觀光這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通過布新橋來到觀光魚市

 

 

尋找記憶中最豪邁令我難忘的蚵仔煎,

蚵仔比其他地方多很多。

這樣才是真的有吃"蚵仔"煎的感覺,

吃過這裡的蚵仔煎回味無窮。

不過這回來還是感覺蚵仔有變少了,

應該是物價漲了價格沒漲的緣故吧 !

 

 

這碗海鮮羹料滿滿,

就吃得很過癮了。

 

 

我們吃的是這家,

這裡的蚵仔包也很多人買,

不過我們不吃油炸的就跳過。



 

魚市場裡新鮮海鮮當然是很多


 

接下來回到進入布袋漁港的意象標誌那,

往另條路走就是布袋鹽場。

 

 

布袋鹽場為一處代表布袋鹽田的歷史風光,

嘉義布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曬鹽歷史悠久,

境內曾經堆積如山的鹽田景觀,更與布袋小鎮畫上了等號。

 


  
  早在清乾隆時所開闢的鹽田,

直到了清道光的富豪鹽商吳尚新於現今新地區開闢鹽埕數百甲之後,

正式開啟布袋曬鹽業的基礎,

日據時代,布袋成為當時鹽運港口,

那時的鹽大都是銷往日本及大陸地區,

在四、五十年代成為鹽田的「白金歲月」。

 

 

 



  布袋鹽場橫跨沿海的東石、布袋及義竹三鄉鎮,

面積廣達兩千公頃,有十個生產區。

如今這個曾經以鹽業為主的小鎮和其他區域一樣,

那曬鹽、挑鹽身影隨著時代轉變,鹽工幾乎已經被機械化曬鹽所取代,

曾經揮汗如雨的鹹鹹歲月也隨之式微,

那鹽工揮汗的身影、鹽田彩霞美麗的倒影,

及穿梭鹽田中小火車的樸實魅影,都已經成為小鎮裡記憶。

 

 



  現在的布袋鹽場訴說著布袋兩百多年的歷史史跡,

一座雪白皚皚鹽山代表著布袋不曾被遺忘的白金歲月,

象徵著這片經過兩百多個春夏秋冬的鹽場風情,

記憶著鹽工辛勤的過去,與天地爭口飯的期盼。

 

 

 

雖然往日情景不在,

但擁有這片土地、陽光及海水,

就有更多未來與希望。



 

 

最後來到在鹽山對面的布袋海濱公園,

入口處以裝置藝術「大船入港」,

象徵著未來布袋鎮將朝著發展休閒漁業及觀光,

規劃提供有住宿、水上運動遊憩、海濱公園遊憩、休閒產業、

自然生態保育及海埔新生地等六項活動。

 


園區設計有座廣闊的湖面,

沿著湖面建置有休憩步道,

步道設計上還有一些簡單的自然生態介紹,

讓來的朋友能夠認識更多屬於布袋特色的自然生態與環境。


 

 

 隨著環境的變遷,

擁有這片自然風情的布袋小鎮揮別白金歲月,

漸漸轉型成為一處觀光區域,

一處值得台灣人一起來疼惜的土地,

雖然還不盡完善,還是給予永遠的故鄉最大的鼓勵 !

 

布袋只是個小地方,

老公不管走到哪總是以身為布袋人為榮,

尋根源不忘本,人親土亦親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0) 人氣()